如何選擇能力范圍內佳院校?
在擇校之前,同學們還是要先確定自己考研專業再說,然后等專業選好還要清楚自己的考研大方向,譬如究竟是讀全日制or非全日制,學碩or專碩,切勿受其他人先行的影響。那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考研擇校時需要考慮的兩大因素——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院校位置
在擇校時,北上廣的經濟發達,人才集聚,發展機會相對會更多,但是考研難度也會比同水平的其他地方學校大一點。所以大家一定要考慮城市跟自己專業的關系和以后就業的關系,比如搞研究的去一個偏一點的城市也沒啥,要是學媒體的當然就要去一二線城市,平臺更大更好,學姐的建議是一般的專業其實最好選擇自己以后想要工作的城市或者自己本來居住的城市及周邊城市去選擇,畢竟本地的院校在本地還是相對好就業的,當然如果你的目標是985和211那就不存在,在哪里你都還是很好就業的。
2、院校排名
985,211當然好,但是很難考,最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去選。當然每年也不乏雙非逆襲985、211,不過都是少數!這些院校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本科也是985和211的。所以只能說如果你有志向是好的,但要做好付出巨大努力的準備,盡早復習。這里要特別強調一點,考研一年就一次,學姐我是建議大家還是綜合考慮后選擇適合自己的,名校誰不喜歡,但是實際的實力還有你如果需要拿時間成本去賭,就看你自己覺得值不值得。最后每個專業都有院校的排名,大家可以自己去研招網查看,之前的文章學姐也分享過怎么看:22考研:如何篩選對比院校學科水平?
3、院校信息
a.報錄比:如果你對某院校有意向,就必須認真關注該學校意向報考專業的報錄比,因為這一數據直接反映出該專業的火爆程度,也與我們最終的考研成敗有著直接關聯。對于這些報錄比高的專業,大家一定要慎選!
b.招生人數:通過招生人數能看出你勝算大不大,人越少風險肯定越大,人多點機會總要大點嘛,一定要看統招人數,就是除去保研和其他那些亂七八糟的計劃后的人數。
c.初復試名單和專業分數線:你可以對比一下院校的錄取名單,上面都是有分數的,看要多少分才有希望,一定要注意看分數分步段,不要只看那個最低的,可以算下這兩年錄取的平均分,一般平均分就是你的目標分。當然如果沒有公開錄取分數,那么這個院校專業的分數線+25~30分,就是你的目標分數(一般考到這個分數進復試就非常穩妥了),因此你就可以對比看看不同院校你不同的目標分了。
d.一志愿錄取人數:看這個是因為方便我們知道這個院校一志愿錄取的人數多不多,如果一個院校錄取名單基本都是調劑的,那么就要考慮一種是這個院校報考的人不多,一種就是這個院?赡艽嬖谒^的壓分狀況,具體你可以看下調劑名單是否都是名校的。
e.推免人數:這個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去看,有的專業招生20人,報考100人,大家以為自己好像有希望,但是沒有關注到這個專業光推免有就12人,所以壓力瞬間就不同了。大家一定要都去看看,看好自己留給自己競爭的名額到底有多少。一般招生信息的招生人數和推免人數每年都不會有太大改變,除了個別擴招專業,所以大家可以一次性看下近3年的數據來對比。
最后插一句,很多同學評論里問我,報錄比或者上面的這個信息哪里找?這里統一回復,報錄比大家直接可以在本公眾號,回復關鍵詞【報錄比】領取,找到你需要的院校保存,有的院校本身就是沒有報錄比的,信息不夠透明,所以這點大家要清楚。
但是其他的信息都是可以在院校的研究生院找到的,所以大家可以自行去查看,注意!不是院校官網,是搜索:某某院校研究生院官網。
4、本科院校
考研是一場公平的競爭,不會因為你來自二本、三本而拒絕你。但不可否認的是,本科出身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專業能力和學科素質。而且這個主要是在復試的時候導師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和復試其他同學發揮情況綜合考慮,所以大家初試都是一樣的,重要的是把你自己的初試先考好,學姐自己覺得,不要太高看自己,也不要低看自己。本科學歷本身只是一個客觀影響因素,并非具有決定性作用。如果你本科出身一般,但學習能力驚人、毅力超群,那么報考名校也是可以的。
最后這些所有的信息,學姐給一個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建議可以根據上述的信息選擇7.8個院校出來,自己用紙做個表格,分別寫上每個院校的名字,然后按照上面說的需要收集的信息依次去收集去整理,其實都信息都整理出來填在表格上,你就很清楚每個院校的信息和情況是怎么樣的了,他們每個院校具體的競爭和分數你都一目了然,這個時候你再結合你自己的基礎,就可以很快的選擇適合你自己的院校了。。(記。核械男畔Ρ,都不如自己動手了解的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