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很努力卻總是記不住怎么辦?
有些同學經常抱怨:學習過程里知識點不進腦子,剛學過的東西合上書就忘了……
遺忘在記憶過程中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有些同學學過的知識沒過多久就忘,讀過的書轉眼就記不清內容,這也是正常的嗎?
要知道,收藏不等于讀了,學了不等于會了。如果你想在學習之后能將大部分的內容保留在腦海中,未來隨取隨用,那一定要開始進入深度學習。
學習其實最終可以歸結到兩件事: 重復 將新獲得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 而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可以在重要的時刻應用到你所學到的東西。
50/50法則
“一個人如果說他心里清楚,但就是表達不出來,那這通常表明其實他心里也并不清楚。”——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 學習、處理、保留和記憶信息最好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半的時間用來學習,一半的時間用來分享。 或者說也就是用 50% 的時間來學習,然后用 50% 時間來對所學到的內容進行解釋。 例如,在讀書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讀完一整本書,而是可以先讀 50% 的內容,然后在繼續讀剩下的內容之前先嘗試回憶之前這部分內容,寫下或者與他人直接分享你所學到的東西。 甚至對于一章節的內容,你也可以嘗試 50/50法則。如果你想在學習之后能將大部分的內容保留在腦海之中,那這一 50/50 法則的效果非常好。 理解一個概念的最佳方式就是將這一概念解釋給他人聽 如果你能夠將某一個概念或者想法向他人解釋清楚,讓他們掌握相應的信息和知識,那這是驗證你是否能夠將這些內容留在你自己腦海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寫下總結和要點,進行回憶 隨時寫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思所想,這也被證明是學習新知識的一種高效方法。 無論你是在學習新知識,還是讀到了自己最喜歡的某一本書、某一個章節,抑或是聽到了什么讓你感覺非常觸動的話語,你都可以花一點時間記錄下來,寫下自己當下的所思所想。 當你不斷嘗試去記住一條信息時,你會不停地打斷遺忘過程,并將這些信息記憶到自己的大腦之中。 學習的過程就是重復接觸和思考的過程 被動的讀一本書,可以說是相對不費力的過程,一字一句流淌在你的腦海里,就像泡熱水澡一樣。接觸的少,思考的少、深入探索的少,學習到的內容也少。 而另一方面,如果你看了一部分之后嘗試合上書本,進行回憶,寫下摘要總結,這會促使你在其中找出關鍵點(一次接觸)、處理并且組織這些關鍵信息(更多的接觸),然后將它們寫下來(更多的接觸,并且重復之前的接觸)。接觸得多,思考的多、深入探索的多,學習到的內容也多。 在你撰寫摘要總結的時候,如果你選擇筆和紙質筆記本作為記錄載體,那效果會更好 相比打字來說,使用筆和紙會形成一種更為強大的認知聯系,因為打字的速度太快,影響知識在你腦海中的留存效果。 因此,如果你想要記住你所讀取到的內容,或者你的目標是要完全理解并記住你正在學習的內容,那最好還是選擇紙和筆來進行記錄。
根據研究發現,學習者在向他人解釋或者嘗試將這一概念教授給他人時,會保留大約 90% 的所學成果。
因為當你分享這些內容的時候,也是自己強化記憶的一個過程。分享的同時會促使你自己不斷地深化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并促使你不斷地去思考。
因此,即便是為了強化自己所學知識的緣故,你也該樂于去與他人分享和討論所學所思。